开在农田边的健身房
在睢宁县李集镇南郊,坐落着一家“特殊”的健身房。其后方是成片的麦田,正值“三夏”,收割机轰隆隆的作业声,与健身房器材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,为这座小镇赋予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。
▲开设在李集镇的健身房
老板陆稳萍是李集镇本地人,经营这家名为“G+”健身房已有6年。健身房共分两层,面积约400平方米,店内装修风格简约,健身器材摆放错落有致。墙上挂着显眼的红色条幅,上面写着:倡导科学健身,提高全民素质,远离亚健康!这也是陆稳萍开这家健身房的初衷。
(资料图)
“我们想把科学健身的理念带到乡村去,给那些想健身却没有条件的人提供适宜的环境。”
▲工作中的陆稳萍
“偏见”的健身房
傍晚时分,李集镇的健身爱好者陆陆续续来到店里。
张雷在镇上开了一家编织袋加工厂,每天工厂歇业,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健身房里。
“以前想撸铁,还要开车去县里一趟,自从镇上开了健身房,方便很多。”因为离家近,张雷的健身热情也高涨了起来,一周能来练四五回。
▲健身房一隅
90后朱亚楠在镇上经营一家美妆店,每天傍晚接完孩子放学,她都会来这里练上一小时,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三年。起初,她认为健身房都是男人才会去的地方,女人去的话,镇上的人会说闲话。为此,陆稳萍没少给朱亚楠做功课,经常在微信上向她普及正确的健身观念。在一次甲状腺切除手术后,朱亚楠意识到拥有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。她放下了偏见,加入到陆稳萍的健身队伍中。
▲健身中的朱亚楠
“乡镇的健身知识、观念,不像城里那么普及,有时候会员来健身,就算不买私教课,我们都会教他如何正确健身,动作怎样做才标准。”刘超是健身房的私人教练,同时也是陆稳萍的合伙人。
▲刘超在指导会员正确使用健身器材
在开这家健身房之前,刘超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,宣讲自己的健身理念。当听闻陆稳萍要在李集镇开健身房的想法时,刘超立马被说服了,他决定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先进健身理念和方法,带回来,带到自己的家乡。
健身房成立之初,宣传工作难以开展。因缺乏对健身的了解,不少人怀有偏见,都不看好在村镇上开健身房。
“用他们的话说,吃饱了劲没处使。”陆稳萍一脸苦笑。
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这对搭档,他们拿着传单挨家挨户地发。李集镇宣传科工作人员得知他们的事情后,主动帮他们宣传推广。渐渐地,前来咨询的人多了起来,健身房也逐渐有了起色。
▲健身房正在举办掰手腕比赛
西瓜种植户、学校老师、乡村电商、镇企工人……如今的健身房已拥有500多位会员,来自基层各行各业。不仅仅是李集镇本地,周边乡镇,如官山镇、桃园镇,甚至安徽的高楼镇、大庙镇等等,都有健身爱好者慕名而来。“G+”健身房成为李集镇乡村文体发展的一道倩影。
▲陆稳萍(前排右一)和她的健身团队
“乡村”的健身房
走进健身房,柜台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,摆放着一本证书,上面写有“优秀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”的字样。
“这是2021年市体育局颁发的。”多年来,陆稳萍团队致力于乡村“全民健身”普及推广。早在2020年,他们就成立了李集镇长跑健身队。
▲获奖证书
▲李集镇长跑健身队
队员每天五点半准时从健身房出发,沿着省道、乡道,向着官山镇,或桃园镇前行,通常一趟来回跑下来,10公里打底,相当于两天跑一次半程马拉松。
如此高强度的长跑吸引了周边不少健身发烧友,团队也从成立之初的三五人,发展到32人。有时,路过的村民也会即兴加入进来。在陆稳萍团队的带领下,他们每天清晨挥洒汗水,呼吸田间清新的空气......
“他们的出现,确实带动了乡村健身事业的发展。”邵允品是徐厂村的村支书,同时也是健身房里的会员。
眼下正值“三夏”农忙,邵允品刚指挥完村里小麦的收割工作,趁着换班的间隙,过来锻炼会儿。
邵允品说,自己也是受爱人的影响逐渐养成了健身的习惯。平时农活不忙的时候,他也经常鼓励村民多出去锻炼锻炼。
“健身总比在家打牌强。”用邵允品的话来说,现在村子里的生活越来越好,物质满足了,精神层面也要跟上。
▲朱柱教练父子俩,儿子从8岁就开始了健身
村里的小麦地快收完了,秸秆禁烧巡查工作也要跟紧。徐厂村地理位置特殊,与安徽省灵璧县的两个乡镇交界,秸秆禁烧巡查工作相对复杂,需要24小时轮班。邵允品通常会在傍晚休息两小时,七点钟继续去巡查,直至深夜十二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。
即便如此,邵允品还是会抽出半小时来健身,或跑跑步。他说,乡村的“全民健身”发展需要推广和普及,自己要起到带头作用。
夜幕降临,健身房里还剩寥寥几人,邵允品再次推上电动车骑向田间。
“等农忙结束后,健身房的人才会多起来。”望着邵允品的背影,陆稳萍如是说。
记者丨张思考 张官正 余梓硕一审丨青芒
二审丨李璇三审丨仝勋监制丨刘砾
总监制丨鲁晓波
全民健身蔚然成风
今天,你健身了么
点和
↓↓↓